举报
历代志上17章
2024-05-04 11:48:53
736次阅读
13个评论

代下十七1~19】解经书综合:

         约沙法遵行诫命,效法大卫“初行”的道,因而蒙福是本章的主题。在此可以看见所罗门的影子:大兴土木(12~13节),邻国畏惧(10节),外族纳贡称臣(11节),军力强大(2,14~19节),富于赀财(5节),大有智慧教导百姓(7~9节)。

         “巴力”(复数)。被改造去适应各种地方风俗的巴力。参看士师记二章13节的脚注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         “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”有的译本作“他在作王的早期行他祖大卫的道”,或“他效法他父亲(指亚撒)初行的道”。因为《历代志》所记的大卫一生完美无缺,说他早年与晚年均行在正道上。其实这正是作者委婉道出大卫仍有人的软弱与失败的写作技巧,

         「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」:某些古卷略去「大卫」一名;由于本书作者对大卫一生有很好的评价,「他祖」大抵不是指大卫,而是指亚撒。约沙法仿效的是亚撒初期敬畏神的表现,见下句。

          「巴力」:在此是迦南人偶像的统称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         ●他「祖」:「父亲」、「祖先」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与约沙法同在。人心最大的满足和喜乐乃是知道有神与自己同在。由于神的同在和祝福,物质和精神的福气降临约沙法和犹大民族。

         有的解经家认为“父亲”指先祖,因犹太人习惯称一族之长为“父”。例如《约翰福音》八53“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”,“祖宗”的原文为“父亲”。此处的父亲紧接上文而来,当指亚撒王,不是“先祖”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         人若「寻求」神,就要立志「遵行祂的诫命」(4、6节)。人若自称「寻求」神,却不肯遵行神的旨意,实际上只是扫罗式的「求问」(撒上二十八6),并非真实「求问耶和华」(代上十14),只是想为自己打听前途凶吉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         约沙法象他父亲一样,除去国中邱坛,但到后来,邱坛一样未能完全废去(二十33;看十四3注)。作者在二十33写下他的解释:“百姓也没有立定心意归向他们列祖的神”,约沙法可以有除去邱坛的决心,但不保证他和他的百姓永远“立定心意”归向神。这正是读本书的人应学的功课。信徒应保持高度警惕,求神保守在祂面前长保忠心。

    “木偶”:亚舍拉女神像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         「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」:可惜这种革新不能持久,参20:33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高兴遵行」:心升高」或「心高举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邱坛」:原文是「高地」、「作为敬拜之处的高地」。这是迦南地很流行 的敬拜方式,原本用来敬拜巴力,后来也用来敬拜神。但因为与巴力敬拜方式相近, 所以邱坛也很容易转为敬拜巴力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木偶」: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,象征巴力神之妻「亚舍拉」。

         他高兴。该词通常是贬义的(见申8:14;代下26:16;结28:2,17),但在这里是褒义的。约沙法因神和祂的道而高兴。这个国王从与神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喜乐。他觉得神悦纳他,就大胆实施进一步的改革,鼓励他的百姓遵行神的道。他人生的伟大目标是高举神,而不是抬举自己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便亥伊勒」:字义是「力量之子」或「大能之子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俄巴底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的仆人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撒迦利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记念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拿坦业」:字义是「神的赐予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米该亚」:字义是「有谁像神」。 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●「示玛雅」:字义是「被耶和华听见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尼探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所赐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西巴第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所赐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亚撒黑」:字义是「神所造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示米拉末」:字义是「高处之名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约拿单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已给与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亚多尼雅」:字义是「我主是耶和华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多比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是美善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驼巴多尼雅」:字义是「我的主神是良善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以利沙玛」:字义是「我的神已经听到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约兰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是被称颂的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约沙法寻求神、带领全国回归律法,享受平安(10节)与丰富(5、11节);但平安与丰富并不是人寻求神的目的,而是人寻求神的结果。因为神给「遵行耶和华的道」(6节)的百姓的应许,就是活在神的祝福之中(申八18)。今天,有些人所传的是「健康、财富、成功」的繁荣福音(Prosperity theology),所追求的是地上的救赎和国度;他们并不是在寻求神,而是在「寻求巴力」(3节)、玛门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         「贡银」:指大量银子。

         「营寨」;即堡垒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         神赐给约沙法平安,「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」(10节),但约沙法并没有因此懈怠,而是照着本分积极「建造营寨和积货城」(12节),并且预备勇士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         ●「营寨」:要塞」、「增强防御的地方」。圣经中仅出现两次 于 代下 17:12 27:4 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积货城」:「仓库城市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「宗族」(14节)原文是「父家」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         ●「押拿」:字义是「愉悦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按着宗族。按照家族进行统计,同一家族的人站在一起战斗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约哈难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已施恩典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「为耶和华牺牲自己」:甘愿事奉耶和华。 ──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         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:?正因为有了为耶和华勇于献身的人,王国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。神之所以没有审判横行霸道的世界,就是因为有了不断为世界祷告和献身的人。只有有了在恶劣的条件下坚强不屈的圣徒的信仰和他们的献身精神,才能够实现如约沙法时代的神的国度的复兴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本》

         这里特别提到亚玛斯雅「为耶和华牺牲自己」(16节),让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百姓的属灵光景。亚玛斯雅就像大卫时代的领袖们一样「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」(代上二十九5),不是为了国家或者君王,不是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,而是为了神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         ●「细基利」:字义是「值得纪念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亚玛斯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是有力量的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他为....牺牲自己」:自愿」、「自发性的奉献」。

         ●「以利雅大」:字义是「神知道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         ●「约萨拔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已赐与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收藏 0 0
    2024-05-05 18:19:15

    代下二十二1】解经书综合:

             “ 亚哈谢” (即约哈斯, 二一17),北国亚哈谢王的侄儿,亚哈的孙子,他跟随亚哈邪恶的行径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约兰曾杀死自己的兄弟,现在他的儿子也为人所杀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亚哈谢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掌握」、「耶和华拥有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 代志研经资料》

             “四十二岁”应作“二十二岁”(王下八26)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依《王下》八26,亚哈谢登基时的年龄应为22岁。一些希腊文旧约《七十士译本》的抄本及叙利亚文抄本都作“二十二岁”;否则,他的年龄会大过他的父亲约兰(二十一5及20节)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年四十二岁」:应作「二十二岁」王下8:26; 代下21:20。

             亚哈谢登基的时候年四十二岁:?这不符合逻辑。因为他的父亲约兰登位时32岁、在位8年、40岁病死(21:20)。因此,亚哈谢即位时不可能是42岁。列王纪中说亚哈谢22岁时登上了王位(王下8:26)。这个记录应是准确的。以此推算,亚哈谢是在约兰18、19岁时出生的。当时已有早婚的习俗,到了13岁就可以结婚,因此这个记录是可靠的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亚她利雅」(2节)是北以色列王「暗利的孙女」(2节)、亚哈的女儿,教唆丈夫犹大王约兰敬拜巴力(二十一6)。亚哈谢是亚她利雅的儿子、亚哈的外孙,也是「亚哈家的女婿」(王下八27),继续与亚哈家族的人联姻、亲上加亲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亚她利雅」:字义是「受耶和华的苦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暗利的「孙女」:「女儿」、「孙女」。此处应该是「孙女」比 较合理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    为四十二岁”不是指亚哈谢登基时的年龄,而是指暗利王朝的年数。亚哈谢因暗利的儿子亚哈的女儿亚他利雅而成为该王朝的后系。从本章3~5节和王下8:27可以看出亚哈谢受到该王室的指导。王下8:27说他是“亚哈家的女婿”。所以有时以暗利来计算年历是不奇怪的,因为暗利是非常重要的统治者,其他国家在多年以后仍称以色列国为暗利之国,把以色列的国王称为暗利的后代(见王下8:26注释)。从暗利开始统治到亚哈谢登基是四十二年。

             「行亚哈家的道」:指拜偶像

             「亚哈谢也行亚哈家的道,因为他母亲给他主谋,使他行恶」(3节)。所有与亚哈家联合的人,都受亚哈家的影响而偏离神(4节),却没有一个人能影响亚哈家归向神。「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」(罗三23),人的天性就是悖逆,所以总是下坡容易上坡难,负面的影响总是会盖过正面的影响。因此,当我们帮助软弱者的时候,「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,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」(犹一23) ,免得自己也受了负面的影响,救人不成反被溺毙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主谋」:「谋士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亚哈家的人」:就是亚她利雅家的人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以致败坏」:指亚哈谢无端卷入耶户剪除亚哈家的事件,因而遭害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2024-05-05 18:17:24

    代下二十一1】解经书综合:

             约兰在主前848年开始独自执政,结束从主前853年开始的共同摄政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约兰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是被称颂的」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 料》

    【代下二十一1~4】约兰的登位:约沙法有众多儿子,约兰因是长子,取得王位继承权,由于众兄弟不同意他崇邪的政策(参13),约兰就把他们杀掉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他与忠心的父亲截然不同。他任意处决了自己的兄弟和忠诚的臣子(4节),在犹大全地设立邱坛,强迫百姓崇拜偶像(11节)。其结果,以东和立拿背叛了犹大(8,10节),犹大还受到了非利士人和亚拉伯人的侵略(16节)。①信仰并不是遗传的:约沙法是特别虔诚的王(17:5,6),以善政统治了犹大,而且也是宗教改革的主导人物(17:9;19:4~11)。但其子与他截然不同,是个邪恶的典型。他的信仰没有受约沙法的影响,反而受了“亚哈”的影响。可见,人即使在信仰虔诚的环境之中,如果没有接受正确的信仰教育和训练,那么也会走向悖逆的路;②神的体恤:本章描述了约兰所代表的人的邪恶的本质,以及神赐予人类的不变的真诚与爱。约兰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和杀人犯,当时的犹大人也跟着他一起腐败堕落,因此他们被神的忿怒灭亡也是罪有应得的。但是尽管人类极度邪恶,罪孽深重,但神始终不愿意灭大卫的家(7节),要永远保存拣选的族类。当然,神用各种方式惩罚他们,但始终针对约兰一个人(15,19节),为的是让犹大回心转意,而不是要灭犹大。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就是一个实例。神以他的宽容不断忍耐,希望所有的罪人都能得到拯救(彼后3:9)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

             「亚撒利雅」:在本节出现两次

             「亚撒利雅」(2节)在第2节出现两次,但原文拼写略有差异,两人同父异母,名字非常相似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犹大王约沙法」(2节),原文是「以色列王约沙法」,可能因为在作者的眼里,寻求神的约沙法才是真正的以色列王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亚撒利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已帮助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耶歇」:字义是「神活着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撒迦利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记念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亚撒列夫」:原文与「亚撒利雅」同,但拼音有差异。可能是抄写失误导 致此名称出现两次。不过七十士译本说约兰有六个兄弟,因此也可能就是两个几乎 同名的人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米迦勒」:字义是「有谁像神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示法提雅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已审判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犹大王」:原文是「以色列王」。可能在历代志作者的心目中,犹大国才 是「真以色列」。

    2024-05-04 11:52:21

    代下二十1】解经书收集:

             “ 摩押” 。参看阿摩司书二章1节的脚注。“ 亚扪” 。参看阿摩司书一章1 3节的脚注。“米乌尼人”。他们的首都在玛安(Maan),即彼得拉(Petra)东南面十二英里(19公里)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本章1~30节所记,为一国在患难来临时若能在神面前自卑、悔改、完全倚靠神,必获安泰的一个出色的例子。对已回归而仍受到杂居在犹大土地上外族威胁的以色列(尼二19;四7),这件往事是教训也是鼓励。作者略去《王下》3章所记诸事,独立撰写本章,对同代人和现代人都寓意深刻。

        米乌尼人为住在以东地西珥山区的一族(22节;二十六7;代上四41)。但据晚近的研究,西珥山在南地的南部,米乌尼人乃住在亚拉伯西部的游牧民族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摩押人」、「亚扪人」:在犹大的东面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米乌尼人」:原文是「亚扪人」,这族人可能居于西珥,靠近以东,见10, 22节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虽然约沙法已经悔改,并且「引导民归向耶和华——他们列祖的神」(十九4),但神并没有像原先一样「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,不敢与约沙法争战」(十七10),反而允许敌人「一同来攻击约沙法」(1节),让他面临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。人的悔改可以停止神的忿怒(十九2),但却不能免除管教的功课。信徒犯罪,不是光认罪悔改就可以过去了,还要接受神的管教,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管教的功课,属灵的生命才能有更大的长进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这场战争可能是摩押人(1节)发起的,以报复之前约沙法随从以色列王约兰进攻摩押(王下三27)。约沙法先后与拜偶像的以色列王亚哈(十八1)、亚哈谢(35节)和约兰(王下三7)结盟,结果每次都大受亏损。信徒的爱心也不能泛滥到「帮助恶人,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」(十九2)的地步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米乌尼」:此字马索拉经文用「亚扪」,七十士译本才用「米乌尼」。米 乌尼人学者一般认为其住在佩特拉东南30.4公里的马安,占据了西珥山地带。实际 的意义应该就是指「以东人」或者跟以东有关系的民族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 经资料》

             “亚兰”。经文应作“以东”。入侵者绕过死海的南端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    “海”指死海,这批来攻的军队避开犹大国设防坚固的东、南两面,改从死海西岸进攻。一般相信“哈洗逊他玛”为介于伯利恒和隐基底间的一座城,隐基底位于死海西岸中部(书十五62)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     三军大概在米乌尼人住的地方汇合,然后从以东出发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哈洗逊他玛」:从经文看来是在隐基底附近的地方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隐基底」:在死海西岸的中部。

              这里显示敌军已踏足犹大领土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哈洗逊·他玛」(2节)可能是位于隐·基底附近的哈萨萨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隐·基底」(2节)是死海西岸中部的绿洲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海外」(2节)指死海以外。亚扪和摩押都在死海的东面,以东在死海南面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◎「亚兰」:原文与以东相近,一般认为此处是「以东」而非北方的亚兰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哈洗逊他玛」:字义是「分开棕榈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隐基底」:字义是「小羊的泉源」,是死海边的一个绿洲。

    该处水质优良,甚至还有瀑布。―― 蔡哲民等《历代志研经资料》

             海。即死海。亚扪和摩押在死海东面,西珥在其南面。

             亚兰(又作以东)那边。原文可能是以东。入侵者来自死海南端一带,所以说他们来自以东。在希伯来语中,亚兰和以东的辅音有时会混淆。因为它们只有一个字母之差,而且这两个字母看上去又很像(见撒下8:12注释)。

             洗逊他玛。一个死海地区的城市。

    2024-05-04 11:50:41

    代下十九1~3】解经书综合:

             耶户的预言:?耶户首先预言了约沙法因与亚哈结亲将引来神的忿怒。结果正如预言所说,约沙法生前遭到了摩押和亚扪联军的侵略(B.C.853,20:1~3),在他死后还发生了宫中大屠杀的悲剧(21:6~22:12)。随后,耶户又宣布,对约沙法进行的宗教改革,神必将赐给相应的祝福。可见,神不仅赏善罚恶(诗97:2;箴15:3),而且在忿怒中也有怜悯(哈3:2)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本

             “耶户”在二十说预言责备巴沙(王上一六1)。所预告的“忿怒”展示于外邦的入侵和商业上的失败(二○1,37)。――《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耶户警告的灾祸有外敌的攻击(二十1)和贸易上的失败(二十37),都是因为约沙法与北国恶王亚哈结亲且结盟的缘故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耶和华的忿怒临到你」:参17:4~5;犹大此后屡受外敌侵袭的情况(20:1)是与北国结盟之果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当约沙法与亚哈结亲(十八1)、与亚哈一同出征(十八28)的时候,神并没有说话。等他死里逃生、心有余悸地回来的时候,神才差遣先知「出来迎接」(2节)他,让他清清楚楚地明白这是「耶和华的忿怒」(2节),也让我们明白神为什么忿怒。约沙法只有经历了失败,才能体会「帮助恶人,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」(2节)的后果;教会也只有经历了失败,才能明白「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」(加五9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北国和南国都是雅各的后代,表面上都是兄弟,实际上有着根本的分别。约沙法竭尽全力地「帮助恶人,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」,结果不但没有能用爱心帮亚哈学好,反而使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跟着学坏,「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」(王下八18、27),给国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。我们若以福音和爱心的名义,牺牲真理、与世界掺杂,甚至与不信的人联合起来搞「万教归一」,也会重蹈约沙法的失败、面临神的忿怒。信徒「和不信的原不相配,不要同负一轭」(林后六14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哈拿尼」:字义是「优雅的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耶户」:字义是「耶和华是他」。下20:34)。

             帮助恶人。在人看来,约沙法和亚哈联合进攻亚兰是聪明之举。亚兰正日益强盛,对犹大和以色列都构成威胁。希伯来人有权收回约旦河对岸被亚兰人所夺走的城市。约沙法可能仔细估计了形势,认为进攻亚兰是有把握的。但是这次出征没有得到神的批准,并且与神所不能赐福的人合作。亚哈是拜偶像的人。约沙法则一直在努力清除偶像崇拜。二者之间毫无共同之处。约沙法无权与如此卑劣的人联合。如果他单独进攻亚兰,可能会更加有利,更有胜利的把握。在神的帮助和祝福下,他可能会取得成功,即使没有亚哈军队的援助。人的帮助如果没有属天的祝福,那就会是诅咒而不是福气。

             还有善行:?17:1~6中记录的事件,即除掉邱坛和木偶,全心全意供奉神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南北联军的惨败,是因为「耶和华的忿怒临到」(2节)他们。北国的亚哈阵亡了,南国的约沙法却「平平安安地回耶路撒冷」(1节),是因为他「还有善行」、「立定心意寻求神」(3节),所以蒙神恩典、继续被神使用。而约沙法痛定思痛,接受先知的责备,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,结果就进一步「引导民归向耶和华」(4节)。因为「没有对自己的认识,就没有对神的认识」,而「没有对神的认识,就没有对自己的认识」(加尔文《基督教意义》第一卷第一章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“从别是巴直到以法莲山地”应是犹大国此时的南北疆域。北边有了山地的屏障,耶城增强了防守的力量。约沙法出游全国,督导政改,教导律法,并健全司法设施,以三事和各地司法人员相约:公正(没有不义)、无私(不偏待人)、廉洁(不受贿赂),参《申命记》十17;十六19。司法恢复摩西时代的制度,由祭司、利未人和族长分别担任。族长在利未人和祭司的监督下执行(十七8以后),耶路撒冷设有最高法院,处理各地法院(5节)上诉的终审(8节)。――《启导本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住在耶路撒冷」:表示约沙法再没有往北国去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又出巡民间」:大抵指约沙法进一步改善内政,体察民情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从别是巴直到以法莲山地」:当时犹大的南北界,代表了全国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出巡民间:?约沙法在第一次改革中曾派遣臣子、利未人、祭司等走遍犹大各城,教训律法。而这次他亲自出巡,目的是为了推广宗教改革。 ――《圣经精读本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住在耶路撒冷」(4节),暗示约沙法再也没有去北国以色列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从别是巴直到以法莲山地」(4节),指南国犹大从南到北全境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2024-05-04 11:49:54

    代下十八1】

             本节重述十七5所记约沙法大有尊荣赀财的话,他给儿子约兰娶了以色列国亚哈王的女儿亚他利雅为妻,又受到亚哈的盛宴接待(2节)。前者几乎给大卫家带来覆亡(二十二10~二十三21),后者带来南、北国连手对抗亚兰人的战争。北国亚哈王阵亡,南国约沙法痛定思痛,接受先知耶户的警告,进一步领民向善(19章)。

             当约沙法带领全国寻求神,蒙神祝福,享用平安和丰富(十七10~11),结果却和他父亲一样在恩典里松懈了,竟然「与亚哈结亲」(1节)。他为儿子约兰所娶的亚哈女儿亚她利雅后来篡夺了国位,几乎杀尽了大卫的后裔(二十二10~12),导致三代单传(约兰、亚哈谢、约阿施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当约沙法警醒的时候,他「防备以色列人」(十七1)、「不寻求巴力」(十七3)、「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」(十七4);但他「大有尊荣资财」(1节)以后,却在安逸中与拜巴力的亚哈结亲(1节),成为第一个「与以色列王和好」(王上二十二44)的犹大王,双方开展了密切的军事(3节)和经济(二十36)合作。表面上,十二支派合一了、国家也安全了,为南北两国赢得了将近三十年和平发展的时期;但代价却是惨痛的,约沙法的儿子和孙子都效法亚哈家,「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」(王下八18、27),引进北国的偶像崇拜,大卫的宝座差点后继无人(二十二10),最终导致了南国的灭亡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神并不喜悦这样的联盟(十九2),但却没有立刻阻挡。因为神要让我们看清人的本相和神的护理,最终「都要作为鉴戒,并且写在经上,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」(林前十11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【代下十八1 和亲结盟】古代统治者或其子女的婚姻,往往都是政治联盟的代表。古代近东到处都以婚姻为外交工具。想要与这统治者结盟或受他保护的村镇、城邦、部落、国家,都会将首领家族的女儿嫁给宗主或他儿子,来缔结条约。例如主前十八世纪的马里王心利林,用自己的女儿增强与邻邦的联盟,缔结条约。

             「劝」: 原文与申13:6「引诱」同,表示亚哈的提议其实是引诱约沙法偏离神。

              「基列的拉末」:见王上22:1~4注。――《串珠圣经注释》

             犹大的首都是耶路撒冷,比撒马利亚的海拔高,所以说「下到撒马利亚去见亚哈」(2节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「基列的拉末」(2节)位于约旦河东,是迦得支派境内利未人的城(书二十8),后来落到亚兰人手中。神两次帮助亚哈战胜亚兰(王上二十13、28),亚哈却违背神的旨意与亚兰王立约,想取回所有被夺的城市(王上二十34)。但亚兰王显然没有完全履约。在这之前,可能发生了主前853年的夸夸之战(Battle of Qarqar)。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入侵亚兰,在奥伦特河(Orontes River)畔的夸夸(Qarqar)与十二王联盟会战。撒缦以色三世的库尔德石碑中描述,以色列和亚兰是联盟中实力最强的两国。亚哈派出两千战车、一万步兵,提供了联军一半的战车和六分之一的步兵。十二王联盟成功地击退了亚述,所以亚哈可能自信心爆棚,认为只要与犹大王约沙法连手,就可以从亚兰王手中收复「基列的拉末」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         ◎「过了几年」: 王上 22:2 说明这是「到亚兰与以色列结盟后的第三年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下去」见:犹大首都是耶路撒冷,比撒马利亚高度高,因此用「下去」来 形容约沙法的行动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劝」:「煽动」、「引诱」、「唆使」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「基列」:指的是约但河东的地区。

             ●基列的「拉末」:字义是「崇高」,位于约但河东的雅穆河附近,

             「你我不分彼此」(3节),原文是「我就像是你一样」。约沙法与亚哈结亲,约沙法的儿子叫约兰,孙子叫亚哈谢(王下八16、25),亚哈的两个儿子也分别叫亚哈谢和约兰(王下一17),表明双方确实关系密切。一向寻求神的约沙法,却与悖逆神的亚哈「不分彼此」,还没有求问神,就决定帮助亚哈,所以先知耶户责备约沙法「帮助恶人,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」(十九2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    前「先求问耶和华」(4节)。──《圣经综合解读》

共13条 1 2

登录 后评论。没有帐号? 注册 一个。

可爱的大能勇士

  • 0 回答
  • 0 粉丝
  • 0 关注